认识你自己
有感于2025年当前的高考志愿填报政策、读书就业形式,以及十五五规划的主要方向。
Know yourself.
- 希腊德尔斐神庙阿波罗神殿门前的石刻铭文。
对于这句话,我自己的理解是了解你自己擅长什么,兴趣在何,以及应该做什么。
在这背后,是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想去拓展的方向,以及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小环境和当前时代大环境下的自身行动。
对于我自己,小学时段受制于80末90初的时代背景,叠加身处西北18线小城,以及家庭中没什么知识分子,自己的所有认知就是眼前的世界,自己就是和其他人一样的普通一员,没有明显的擅长、兴趣,就这么懵懵懂懂按部就班地过来了。
初中开始有一点点改变,从不服输追成绩到掌握音标、拼读、语法后的成就感,英语成了擅长,并一直保持到了高中、大学、工作。此外,相较于文科课程,自己对于理科课程的理解、记忆更容易,成绩也略高,算是更擅长一些。从初中开始,不知为何,我对生物课非常感兴趣,课上听完就全部理解并记住了,考试完全不用复习。
高中是在全市最好的那所,全市范围掐尖的生源,自然人人都是强者。高中除了英语基本稳定在较高水平,其他各科成绩都有所起伏,但文科课程总体还是偏弱。高中阶段生物课也算强项,还在没复习的情况下参加过校级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得三等奖。但可惜没能坚持下去就淹没在了各科的题海中。
高中校门口的报亭张贴有《电脑报》,当时只在电脑课上摸过几次之外就只是听说过个别几个同学家里有电脑的我莫名其妙地特别喜欢看这份报纸,对其中介绍的各类硬件动态、软件经验、行业信息,不论懂不懂都很痴迷,觉得好高级好厉害,我也想试试。高二时缠着老妈买电脑,在那时对于我家可是巨额,定金都付了但硬是被更理智的老爸坚决反对并追回了定金。后来想想如果那时开始接触电脑,也许我会走上IT之路,踏上2000年初的IT风口,但也有可能连大学都考不上。
高中时完全没有想过自己以后该做什么,因为家里老舅是医生,自己又略微擅长生物,高考完报志愿时和父母研究了一番觉得自己应该学医,就把满张志愿表都贴了各个档位的医学院。但无奈在老妈坚持下勾选了一本的“服从分配”后被调剂到了本省末流一本院校的轻化工类专业,没能实现学医的愿望。
因为根本不是自己选的学校和专业,完全没有学习的兴趣,大学前两年基础课程基本就是玩过来的,到了大三开始专业课时才对本专业开始比较认真地学习。大学刚开始时还有过两个计划方向,要么考研,要么努力向自己更感兴趣的IT方向转变,但也正是因为本专业是本校王牌专业,就业不是问题,心态也就懈怠了,顺其自然完成这剩下的两年就行了。
毕业时也是因为英语优势,进入了上海的外企,但也正是由于专业对口,加入的是一个已经走过高点的行业,而且是一个非常狭窄的行业。当时完全没想过抬眼看看旁边的行业,或者看看当前时代的潮流,就是一个劲地在这个小行业内深耕,以为总会有收获。
直到13年后被动离开这个行业时,终于能有精力有意愿,并且在扩大了自己的知识获取范围后,才终于发现了世界的广阔,以及时代潮流那个模糊的身影。这才明白自己的选择和“努力”让自己错过的远远大于得到的。
回过头来看这段经历,即使能看到自己的能力圈和擅长点,但不了解时代的潮流,脱离了社会的需求,不论再如何努力都无法实现自身价值。
如果在年轻时自己能更多地去了解世界,了解时代,也许就会坚定地学医,毕业做医生,也有可能从高中开始进入IT世界,也有可能工作后尽早地切换到更有机会的行业。
之前的选择机会都已过去,现在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的选择就不会那么盲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