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pired by:
因为你只知道 App》,from:公众号“槽边往事”,by: 和菜头;
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327 期):没有链接的互联网》,from:阮一峰的网络日志,by:阮一峰;
The Web is Undergoing Its Biggest Change Yet》, from: techspot.com, by: Josh Tyler;
The Need To Read》,from: paulgraham.com, by: Paul Graham;

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在生产工具上实现平权,那就是个人电脑。然后人们根本不在意这件事,于是在几十年后,个人电脑作为生产工具重新又变成了程序员群体的特权---
--- by: 霍炬,转述:和菜头;

最近读到和菜头的公众号文章因为你只知道 App,颇有一些感慨。


手机用户

时光飞逝啊,突然才发现现在(2025年)竟有人已经不知道个人电脑、网站是什么了。对于他们来说,手机就是链接网络的最主要、最方便甚至唯一的工具,而他们连接到的也不是真正意义的网络,只是一个个不同功用的App。

且先不说这些App是如何明着暗着收集你的个人信息的(用了就躲不掉的),也不说它里面的内容也只是App背后那家科技巨头自家的私有数据(人家是有所有权的,在你没空读得用户协议里都写明了的),互相之间是基本没有连通的,最主要的是这些科技巨头们正在动手拆除和限制他家数据能链接到外部的所有外部链接,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互联网重大变化中的一项,是信息表面化。因为用户不太可能在平台上贡献深层次的详细内容,所以平台提供的大多是表面信息,能够帮助用户的深层次的内容将难找到。

The Zero Click Internet will limit you to the kind of surface-level information you'd once find in a good set of encyclopedias. And the deeper resources you might have once turned to will no longer exist – except perhaps as fragmented remnants in the mind of an unreliable Large Language Model.
--- The Web is Undergoing Its Biggest Change Yet》, from: techspot.com, by: Josh Tyler;

本来就只能看到一个个大些的信息孤岛,其总量也只是涵盖了整个互联网内容的小部分,其间的大面积互联网海洋还是无法触达的。而未来的纯手机使用者们将仅能看到这些孤岛最表面的一层粉饰而已,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在AI的协助下,这样的信息只会更快速地趋于博眼球、娱乐化、消费化,而沉浸在这类信息中的用户也终会成为信息的纯消费者,而非创造者。


PC用户

除了手机和 App,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个人电脑和网站,还存在着在大屏幕上进行复杂操作的可能,还存在着可以从网页跳转网页,从信息直接跳转到信息源的浏览方式。一直到今天,它都是开放选项,任何人都可以这么去做。
---《因为你只知道 App》,from:公众号“槽边往事”,by: 和菜头;

对于不想成为信息纯消费者的人,或是对于孤岛外面那片广袤的互联网海洋始终怀有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人,亦或是对于想要获取、形成深度思考内容并输出为产品的人,“传统”技术设备-个人电脑显然更有实用性。具体来说主要是电脑的浏览器(好吧手机上的浏览器勉强也算,但性能、功能和使用体验差距很大),以及PC世界更加丰富、强大的软件生态。

常规网站内容

通过搜索引擎或是询问AI,已经可以找到大部分存在于网站上的内容。

  • 外文内容有语言障碍?浏览器的翻译插件(沉浸式翻译)可以瞬间轻松翻译整个网页。
  • 遇到优质内容想要保存?浏览器的各类笔记软件的网页保存插件(Obsidian+Obsidian Web Clipper,印象笔记/飞书...各家笔记软件都有原厂配套插件)可以一键保存在本地或云端。
  • 需要阅读完整的专业学术文章?Zotero+Zotero Connector了解一下。
  • ...

其他类型内容

除了网站,互联网上相当比例的信息还存在于其他一些网页中,常规搜索引擎是找不到或者无法直接搜索内容的。

博客/Blog

互联网上古时代就出现的个人输出内容汇集,主要以文字为载体,后来加入了图片、视频、音频、代码块等其他内容形式,主要为记载、表达博主个人的思考、研究、经验、记录等内容,并且免费分享(直到后来才出现了News Letter订阅制),是自媒体的初步形态。

私以为博客(主要是英文博客)中沉淀了最多的互联网世界深度思考内容,是现代人类思维浓度最高的记录方式。不少博主将自己一段时间内发表的数篇博文稍加整理后即可直接出书。

博客是博主的自有领地,不论是博客本身的网页设计呈现还是博文的内容,都能体现博主自己的专业知识、表达方式、行文习惯、思维框架和世界观,总会有这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将志趣相投的游客变为博客的忠实读者甚至博主的追随者。

所以博客的主流访问方式不是直接打开博客网页,而是RSS订阅。对于一个博客的认同就是通过这种主动精准跟随但被动全面接收的方式体现的,一旦认可就不愿再错过它的任何一篇内容,绝不是偶尔想起来才会去随意翻翻。

播客/Podcast

播客可以认为是博客文字内容以音频形式表达的分支进化形态(单人播客内容),也可以理解为是嘉宾在主播导引、配合下的思考输出或思维碰撞(多人博客内容)。

播客具有博客所有上述特点,也可以用RSS订阅来追随。最大的区别是,如果你想在内容中找到的特定字词语句相关的部分,在博客中可以快速浏览查找或者干脆直接Ctrl+F搜索,但在播客中也许只能老老实实全部听完内容后才能找到(当然现在也出现了播客语音内容转文字的应用,亦或是主播主动提供Transcript)。

播客与博客的另一个不同点是,在手机用户那里,播客有专业的App可以收听,但博客没有对应的专业App。即便是使用RSS客户端来订阅博客,也只能读到博文内容,而无法感受到一些博主精心设计制作的博客页面效果,而这却是博主表达自己的另一半产品,有时比内容更有说服力。


自己

对于我自己当然是更倾向于使用PC链接互联网,而博客更是帮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接触博客源于一次小小的对RSS好奇的起心动念。

两年前的某天,手持新笔记本刷B站的我心中突然升起一个想法,想要试试之前一直听说却没接触过的RSS阅读。于是从RSS客户端开始折腾,但这东西现在真的江河日下,试了多款能搜索到的新老知名RSS客户端,要么收不到推送,要么不翻墙没法用,要么界面奇葩阅读体验低,要么订阅的文章不能在客户端文件目录中一篇篇单独保存不方便查找和管理,总之一个入眼的都没有。

之后偶尔翻Obsidian论坛,发现有位aoout大神手搓了obsidian-rss-copyist这款插件,能将订阅的RSS文章作为笔记直接收录到Obsidian库中,对我来说一举双得,既解决了阅读问题,又解决了保存问题。

RSS工具有了,那么订阅哪些源呢?又一轮搜索中文RSS源推荐文章,一个个试过,发现了好几个有视野有思考有技术的优质博主,如阮一峰CatCoding两位。阮大真是大佬带我看世界,从他这里又链接到了更多的高质量英文博客,IT技术文章我看不懂,但是各位博主对阅读、生活、创业、热点事件等的思考我是能看到功力的,受益良多。而猫大是个踏踏实实的IT男,他的技术文章我一样还是看不懂,但在他的博客里分享了非常多自己在写作、学习、工作、生活方面的记录和思考沉淀,能感受到他写的每个字都是深思熟虑后的产出,了无写作技巧痕迹却又在朴实文字中处处体现出真知灼见,让人自然而然地一口气读完每篇文章。更惊人的是Paul Graham 博客中那篇The Need To Read下面附上的中文翻译链接就直接通向了猫大这里

而这篇文章也在我心中种下了一个种子:我也想试试写作,那更需要先阅读优质内容。什么是优质内容?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但首先可以肯定不在手机用户的那些信息孤岛上,在读了那么多不同的博客文章之后,自己还是有分辩的感觉的,毕竟细糠的味道还是尝过了的。比如猫大这里直接就有他自己总结的好几篇写作经验之谈,非常客观诚恳。

再加上其他好几位博主分享的自己为什么要坚持写博客的心得体会,总会殊途同归地提起一个共通点:为了更好地总结自己的思考。而这有让我心中升起了又一个念头:我也要写博客。这也促成了这个博客的诞生,这篇文章也是这一个个念头之后的产物。


总结

所以,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中,在PC硬件技术和软件生态的加持下,自己一开始只是起心动念产生了一个小小的念头,碰巧使用了正确的工具和方法,就能让自己从之前毫无优质信息来源的状态发展到目前可以轻松触及到海量优质内容,并且顺手开始了自己的博客征程。

两年之前的那天是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今天这些进展的。若回到当时,而自己没有冒出这个念头,亦或是念头之后没有一步步实际行动,那么自己现在应该还是在每天刷手机而已。对比一下这两个平行宇宙中的自己,差别会宛若云泥,细思恐极。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