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bygu 发布的文章

头撞伤

2025-08-20 工作时头部撞伤,血流了一脸,去医院封了3针,隔日换药,一周未能洗头;
2025-08-27 拆线,头发推短;

牙齿裂开

2025-08-28 早餐时左上臼齿在用力咬干油条时被竖向顶裂开;
再加上之前右下后槽牙已竖向裂开后被拔掉一半,从此吃肉是困难,咬不动,还总塞牙;
医生说牙齿能这样完全裂开总是从一个微小的裂缝开始的。
这句话启发了我,解释了为什么4月时莫名发生的牙痛,想来那时这颗牙齿已经开裂了。


头撞伤,不是第一次。缝针,是第一次。而头撞伤至缝针更是第一次。

本以为这是个里程碑事件,但谁知道大的在后面。

左上臼齿裂开后,配合右下后槽牙只剩一半,直接导致现在无法直接咀嚼任何稍微比烂面条硬的东西。面包、绿叶菜、饼干、鱼肉,勉强可以用右侧槽牙慢慢咬,但不敢直接完全咬合。红肉类?不用想了,用槽牙一咬就疼,只能用门牙一点一点慢慢切,那粉碎效果哪能够啊!吃得太煎熬了。

看着曾经最爱吃得肉摆在面前,却无法下嘴,快对生活失去热情了。

此刻充分体会到了只剩两颗下颌大尖牙的安迪,只能用舌头卷着颗粒狗粮直接下咽的痛苦了。

无法吃肉这个问题就是我的最大噩梦,不解决它肯定没法正常生活了。

2025-09-02 拔掉了左上这颗牙,3-4个月后拍片检查,没问题就种植一颗。

接下来要处理右下只剩了一半的后槽牙,需要连它边上的智齿一起处理掉。

欧空局发布银河系最详细星图 包含约17亿颗恒星,凤凰网科技
宇宙或包含2万亿个星系,中国科学院

在我的理解中,真正无限的,只存在与两个地方:宇宙和思想。

宇宙

物理意义上的无限,时间和空间维度都是。

宙-时间

时间有始无终,138亿年只是截至目前,在人类技术能力下推断出的年龄。

向前看,大爆炸之前的奇点就是时间的开始吗?在现有理论中的答案是yes。但谁也不能保证在未来人类的科学理论进步之后不会有更多的发现,也许大爆炸之前还有一个世界呢。

向后看,时间有尽头吗?仿佛没有,除非整个宇宙毁灭,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目前理论下宇宙最终会走向热寂,但不会不存在。

宇-空间

宇宙的空间尺寸更是大的超乎想象,而且基于目前的理论和观测结果推断它还在不断膨胀。

截至目前,人类能踏足的最远的地方,除了地球,也仅仅只有地球的卫星月球。人类的登陆探测器到达的最远的地方也仅是太阳系中地球的邻居行星火星。人类的造物距离地球最远的是旅行者1号空间探测器,它1977年到现在已经飞到了距离地球244亿公里的地方,距离飞出太阳系还需要300年。

而人类目前所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是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拍到的10亿光年远处深空。

这张照片中大大小小的每一个亮点,都是一个星系。

银河系只是与此之类似的其中一个平平无奇的星系,而地球所在的太阳系也只是在整个银河系的郊区。

这张示意图中的每一个亮点,都是一颗与太阳一样的恒星。

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目前确定位置的有约17亿。

那宇宙中有多少个星系?可观测宇宙中有大约2万亿。

需知,以上结论还是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启用之前的数字。

宇宙之大,如何想像?

要说人类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未免太托大。要么是能力上无法感受到对方的存在,要么是直接被无视。

思想

具体是指存在于人脑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思想的时间跨度

与物理世界不同,思维活动看不见摸不着,转瞬即逝,但它们确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中。

而它们沉淀出来的成果,依托于语言、文字、绘画、音乐等表现形式,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数之不尽的成就,从而推动人类从动物进化为文明生物。

与宇宙空间不同,思想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巨大容载空间。这些不同成就一点一滴地,来自于古往今来所有人类那一个个不同的头脑之中,汇聚到整个人类社会之中,从而得以传承、传播和发展。

人类头脑既是思想的产生处,也是思想的分散容载处。但随着人类个体生命的逝去,头脑的思想功能也会随之消散。但这个头脑中曾经产生或容载的思想,可以通过记录和传播,在人类社会中永存。

思想的范围

人类头脑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所涵盖的范围?没有范围。

广度,基本想到什么是什么,没有限制,没有边界。硬是要分类的话,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科学、技术等等无所不包。

能够被直观记录、研究的物质世界,成果已浩如烟海不必赘述。人类从没有涉足的宇宙深空?科幻小说作家已经在他的头脑中去过了,并写下来给你读。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论世界?在那一串串文字或字符组成的经典表述中也已体现,只要你认识它们,你的头脑就能直接进入其中。人类之上的神的世界?宗教早就替你想到了,毕竟这是人类最原始的大规模组织形式。

深度,随着思想涉及到的任何方面,在横跨人类历史的每一时期,总会有一浪接一浪的推动、深化和发展,层层递进,无休无止。这才能始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到工业文明到飞向太空。进步的脚步虽然时快时慢,虽然偶有反复,但从任何一种新思想出现的那一刻开始就从未停止向前。

自己

想想浩瀚的宇宙,人类如此渺小,当始终心怀谦卑。偶有挫折,当抬头看看星空,则胸怀无限宽广。

每个人的内心都可以如此宽广深邃,都是无穷宝库,当不断向内探索,无所限制。

未来,人类能走出太阳系甚至银河系吗?能接触到邻居吗?人工智能会使人类停止创造新思想吗?

拭目以待。

参考:
我所见过的梁文锋》,公众号:聪明投资者;
一名程序员眼里中国量化投资的未来》,公众号:橙小巫;
疯狂的幻方:一家隐形AI巨头的大模型之路》公众号:暗涌Waves;
揭秘DeepSeek一个更极致的中国技术理想主义故事》公众号:暗涌Waves;

最近读到几篇文章,有些关于初心的感慨。


绝大多数人认识梁文锋,是从今年初DeepSeek的一鸣惊人,或是之前就知道他是幻方量化基金的创始人,但他最主要的角色其实一直是热爱人工智能的程序员。

求学

梁文锋早年就读的是浙江大学电子工程系人工智能方向,从那时开始他就无比坚信“人工智能一定会改变世界“。

也就是从这颗初心开始,决定了他后面走的每一步。

量化交易

毕业后,他没有像周围人一样去大厂做个程序员,而是躲在成都的廉价出租屋里,不停接受进入诸多场景中尝试的挫败。在2008年最终切入了最复杂场景之一的金融,开始了量化交易之路。这条路不仅能够继续探索热爱的人工智能技术,而且顺便完成了人生第一桶金的积累。

2015年,经历过7年熊市牛市大轮回,以每年超过100%的复合收益率迈入了亿元富豪的队伍。梁文锋认为中国的量化交易将从‘单兵游侠’的时代转向极客汇聚的私募基金时代。他和IT圈的朋友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希望能打造一支世界一流的量化私募团队。他们给自己的公司取名‘幻方科技’。

2019年的8月30日,在中国证券报举办的私募金牛奖颁奖典礼上。梁文锋作为量化投资论坛的第一位演讲嘉宾发言。后来这篇演讲的完整实录被幻方整理成了《一名程序员眼里中国量化投资的未来》。他演讲的最后一句话是:“作为对冲基金,我们的使命是,提高中国二级市场的有效性

2021年,成立仅六年的幻方,抵达千亿规模,并被称为“量化四大天王”之一。

而幻方的主要班底里,很多人是做人工智能的。

同时,幻方还很有先见之明地逐步完成了万张显卡的储备。通常认为,1万枚英伟达A100芯片是做自训大模型的算力门槛。

至此,做大模型必然涉及的钱、人、算力,已初步集齐。

我们现在比较确定的是,既然我们想做这个事,又有这个能力,这个时间点上,我们就是最合适人选之一。
--by: 梁文锋,from:《疯狂的幻方:一家隐形AI巨头的大模型之路》公众号:暗涌Waves;

大模型

2023年7月17日,梁文锋把下场做大模型的新组织从幻方中独立出来,成立了深度求索。他强调深度求索将专注于做真正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他们的目标,不只是复刻ChatGPT,还要去研究和揭秘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更多未知之谜。

以实现AGI为目标,致力于参与到全球创新的AI浪潮里,2024年5月在基于对大模型架构层面的创新中诞生的DeepSeek V2大模型实现了同等性能下推理成本被降到每百万token仅 1块钱,约等于Llama3 70B的七分之一,GPT-4 Turbo的七十分之一,而且发布即开源。一举打破“美国更擅长从0-1的技术创新,而中国更擅长从1-10的应用创新。”的固有成见。

无论API,还是AI,都应该是普惠的、人人可以用得起的东西。
--by: 梁文锋,from:《揭秘DeepSeek一个更极致的中国技术理想主义故事》公众号:暗涌Waves;

截至目前,7家中国大模型创业公司中,它是唯一一家放弃“既要又要”路线,至今专注在研究和技术,未做toC应用的公司,也是唯一一家未全面考虑商业化,坚定选择开源路线甚至都没融过资的公司。


低调的梁文锋至今依旧很少接受采访,每天的工作也基本围绕着“看论文,写代码,参与小组讨论”,完全不像一个老板,更像一个一线研究员。这种简单而专注的态度,一直伴随他坚定地一步步走向自己初心中的最终目标。

用AI改变世界是初心,做量化基金的初心是给研究AI找到的最适合使用场景,顺便一不小心做成了业内前四,千亿规模。DeepSeek更是对于初心追寻的阶段性成果,又一不小心成了AI行业里的鲶鱼,带领全世界大模型企业展开降价,而且成为国家AI战略发展的底座。

即使哪天AGI已经实现,再即使这是经由DeepSeek的努力而率先实现的,我想那时梁文锋也不会志得意满地选择退休去过清闲日子,更不会就此躺平,而是会更加精神抖擞地在AGI的平台上继续立定下一个目标,继续努力用AI改变世界。

Inspired by:
因为你只知道 App》,from:公众号“槽边往事”,by: 和菜头;
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327 期):没有链接的互联网》,from:阮一峰的网络日志,by:阮一峰;
The Web is Undergoing Its Biggest Change Yet》, from: techspot.com, by: Josh Tyler;
The Need To Read》,from: paulgraham.com, by: Paul Graham;

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在生产工具上实现平权,那就是个人电脑。然后人们根本不在意这件事,于是在几十年后,个人电脑作为生产工具重新又变成了程序员群体的特权---
--- by: 霍炬,转述:和菜头;

最近读到和菜头的公众号文章因为你只知道 App,颇有一些感慨。


手机用户

时光飞逝啊,突然才发现现在(2025年)竟有人已经不知道个人电脑、网站是什么了。对于他们来说,手机就是链接网络的最主要、最方便甚至唯一的工具,而他们连接到的也不是真正意义的网络,只是一个个不同功用的App。

且先不说这些App是如何明着暗着收集你的个人信息的(用了就躲不掉的),也不说它里面的内容也只是App背后那家科技巨头自家的私有数据(人家是有所有权的,在你没空读得用户协议里都写明了的),互相之间是基本没有连通的,最主要的是这些科技巨头们正在动手拆除和限制他家数据能链接到外部的所有外部链接,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互联网重大变化中的一项,是信息表面化。因为用户不太可能在平台上贡献深层次的详细内容,所以平台提供的大多是表面信息,能够帮助用户的深层次的内容将难找到。

The Zero Click Internet will limit you to the kind of surface-level information you'd once find in a good set of encyclopedias. And the deeper resources you might have once turned to will no longer exist – except perhaps as fragmented remnants in the mind of an unreliable Large Language Model.
--- The Web is Undergoing Its Biggest Change Yet》, from: techspot.com, by: Josh Tyler;

本来就只能看到一个个大些的信息孤岛,其总量也只是涵盖了整个互联网内容的小部分,其间的大面积互联网海洋还是无法触达的。而未来的纯手机使用者们将仅能看到这些孤岛最表面的一层粉饰而已,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在AI的协助下,这样的信息只会更快速地趋于博眼球、娱乐化、消费化,而沉浸在这类信息中的用户也终会成为信息的纯消费者,而非创造者。


PC用户

除了手机和 App,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个人电脑和网站,还存在着在大屏幕上进行复杂操作的可能,还存在着可以从网页跳转网页,从信息直接跳转到信息源的浏览方式。一直到今天,它都是开放选项,任何人都可以这么去做。
---《因为你只知道 App》,from:公众号“槽边往事”,by: 和菜头;

对于不想成为信息纯消费者的人,或是对于孤岛外面那片广袤的互联网海洋始终怀有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人,亦或是对于想要获取、形成深度思考内容并输出为产品的人,“传统”技术设备-个人电脑显然更有实用性。具体来说主要是电脑的浏览器(好吧手机上的浏览器勉强也算,但性能、功能和使用体验差距很大),以及PC世界更加丰富、强大的软件生态。

常规网站内容

通过搜索引擎或是询问AI,已经可以找到大部分存在于网站上的内容。

  • 外文内容有语言障碍?浏览器的翻译插件(沉浸式翻译)可以瞬间轻松翻译整个网页。
  • 遇到优质内容想要保存?浏览器的各类笔记软件的网页保存插件(Obsidian+Obsidian Web Clipper,印象笔记/飞书...各家笔记软件都有原厂配套插件)可以一键保存在本地或云端。
  • 需要阅读完整的专业学术文章?Zotero+Zotero Connector了解一下。
  • ...

其他类型内容

除了网站,互联网上相当比例的信息还存在于其他一些网页中,常规搜索引擎是找不到或者无法直接搜索内容的。

博客/Blog

互联网上古时代就出现的个人输出内容汇集,主要以文字为载体,后来加入了图片、视频、音频、代码块等其他内容形式,主要为记载、表达博主个人的思考、研究、经验、记录等内容,并且免费分享(直到后来才出现了News Letter订阅制),是自媒体的初步形态。

私以为博客(主要是英文博客)中沉淀了最多的互联网世界深度思考内容,是现代人类思维浓度最高的记录方式。不少博主将自己一段时间内发表的数篇博文稍加整理后即可直接出书。

博客是博主的自有领地,不论是博客本身的网页设计呈现还是博文的内容,都能体现博主自己的专业知识、表达方式、行文习惯、思维框架和世界观,总会有这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将志趣相投的游客变为博客的忠实读者甚至博主的追随者。

所以博客的主流访问方式不是直接打开博客网页,而是RSS订阅。对于一个博客的认同就是通过这种主动精准跟随但被动全面接收的方式体现的,一旦认可就不愿再错过它的任何一篇内容,绝不是偶尔想起来才会去随意翻翻。

播客/Podcast

播客可以认为是博客文字内容以音频形式表达的分支进化形态(单人播客内容),也可以理解为是嘉宾在主播导引、配合下的思考输出或思维碰撞(多人博客内容)。

播客具有博客所有上述特点,也可以用RSS订阅来追随。最大的区别是,如果你想在内容中找到的特定字词语句相关的部分,在博客中可以快速浏览查找或者干脆直接Ctrl+F搜索,但在播客中也许只能老老实实全部听完内容后才能找到(当然现在也出现了播客语音内容转文字的应用,亦或是主播主动提供Transcript)。

播客与博客的另一个不同点是,在手机用户那里,播客有专业的App可以收听,但博客没有对应的专业App。即便是使用RSS客户端来订阅博客,也只能读到博文内容,而无法感受到一些博主精心设计制作的博客页面效果,而这却是博主表达自己的另一半产品,有时比内容更有说服力。


自己

对于我自己当然是更倾向于使用PC链接互联网,而博客更是帮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接触博客源于一次小小的对RSS好奇的起心动念。

两年前的某天,手持新笔记本刷B站的我心中突然升起一个想法,想要试试之前一直听说却没接触过的RSS阅读。于是从RSS客户端开始折腾,但这东西现在真的江河日下,试了多款能搜索到的新老知名RSS客户端,要么收不到推送,要么不翻墙没法用,要么界面奇葩阅读体验低,要么订阅的文章不能在客户端文件目录中一篇篇单独保存不方便查找和管理,总之一个入眼的都没有。

之后偶尔翻Obsidian论坛,发现有位aoout大神手搓了obsidian-rss-copyist这款插件,能将订阅的RSS文章作为笔记直接收录到Obsidian库中,对我来说一举双得,既解决了阅读问题,又解决了保存问题。

RSS工具有了,那么订阅哪些源呢?又一轮搜索中文RSS源推荐文章,一个个试过,发现了好几个有视野有思考有技术的优质博主,如阮一峰CatCoding两位。阮大真是大佬带我看世界,从他这里又链接到了更多的高质量英文博客,IT技术文章我看不懂,但是各位博主对阅读、生活、创业、热点事件等的思考我是能看到功力的,受益良多。而猫大是个踏踏实实的IT男,他的技术文章我一样还是看不懂,但在他的博客里分享了非常多自己在写作、学习、工作、生活方面的记录和思考沉淀,能感受到他写的每个字都是深思熟虑后的产出,了无写作技巧痕迹却又在朴实文字中处处体现出真知灼见,让人自然而然地一口气读完每篇文章。更惊人的是Paul Graham 博客中那篇The Need To Read下面附上的中文翻译链接就直接通向了猫大这里

而这篇文章也在我心中种下了一个种子:我也想试试写作,那更需要先阅读优质内容。什么是优质内容?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但首先可以肯定不在手机用户的那些信息孤岛上,在读了那么多不同的博客文章之后,自己还是有分辩的感觉的,毕竟细糠的味道还是尝过了的。比如猫大这里直接就有他自己总结的好几篇写作经验之谈,非常客观诚恳。

再加上其他好几位博主分享的自己为什么要坚持写博客的心得体会,总会殊途同归地提起一个共通点:为了更好地总结自己的思考。而这有让我心中升起了又一个念头:我也要写博客。这也促成了这个博客的诞生,这篇文章也是这一个个念头之后的产物。


总结

所以,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中,在PC硬件技术和软件生态的加持下,自己一开始只是起心动念产生了一个小小的念头,碰巧使用了正确的工具和方法,就能让自己从之前毫无优质信息来源的状态发展到目前可以轻松触及到海量优质内容,并且顺手开始了自己的博客征程。

两年之前的那天是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今天这些进展的。若回到当时,而自己没有冒出这个念头,亦或是念头之后没有一步步实际行动,那么自己现在应该还是在每天刷手机而已。对比一下这两个平行宇宙中的自己,差别会宛若云泥,细思恐极。

总结一下自己身上遇到过得各种莫名其妙来了又去的疼痛。

牙疼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它不是绝对的难忍剧痛,而是一种长期持续的高度疼痛,让人不得不一直花费大部分精力从精神上对抗它,那就无法集中精力做其他事情了。

然而这一次遇到的还不是真正的牙痛。

两周前开始的。一开始是左侧下牙倒数第二第三颗后槽牙的位置遇到过热、过冷的水或食物时会即刻引发强烈的牙疼感,山崩一般一下子拍下来,还连带着太阳穴、头皮,甚至整个左半边脸都跟着一起疼,很难忍,大约持续10分钟才会渐渐弱下去。但不会消失,会在一个中低位疼痛上一直保持着。让人没法忽视它的存在,需要集中精力做的事情都会被它击退,即使转移注意力也效果不明显。吃了甲硝唑也没任何好转。

疼到第三天终于忍不住去了医院。老医生检查半天,用手里的小钩子在嘴里到处敲和钩,可刚好那一段时间牙疼就完全躲了起来,一点迹象也不表露。老医生也说,你这牙看不出一点问题,找不到牙疼会产生的可能。又拍了X光片,可还是都好好的,找不到哪里有病坏。最后只好在病例上写:继续观察。

更无奈的是,刚从医院出来,牙疼就毫无因由地袭来了,而且位置还转移了,之前是下牙,现在可好,改成正对面上牙了。这也更加印证了不是牙齿的原因带来的牙疼,我不可能几天内下面牙坏完上面牙坏吧?

原因找不到,无法对症医治,那只好先强忍着。甲硝唑没什么效果也得一直吃着。太座高见:你就是上火了。可我又找不到其他上火的任何症状,怎么也不觉得像。本来就像这么扛着算了,可好巧不巧看到一篇科普文章(绝对可信来源),说若有心源性猝死前30天,在运动或做家务之后,会有莫名的牙疼,一会又消失不见,怎么搞也不会疼。这和我的牙疼颇为相像啊。吓得又赶紧去医院挂了心血管科好一通检查,还好没有什么明显异常。

排除了猝死风险后,这个牙疼也终于似乎有一点点减弱了。其实也不算减弱,只是冷热水的触发条件宽容度变窄了,不那么容易出现了。而且又发现这个牙疼发作的时候,用牙刷把黑人牙膏(薄荷)抹上去有奇效,瞬间就把牙疼压下去了,而且能压到疼痛感归零,比什么止疼药都好使。并且还发现口腔内确实有溃疡痕迹,看来这一通牙疼真有可能的是某种上火带来的。

不知道这个牙疼和正在进行的16小时轻断食有没有什么关联?是不是消耗了陈年老脂肪后,释放出了其中存储的某种古早物质,导致现在的身体一下子不适应了?


脚踝疼

嗯,其实就是发作的痛风。

以前不认识什么叫痛风,只当是脚踝疼(只是集中在左脚脚踝发作),忍一忍就过去了。直到三年前一次发作疼得无法行走,以为是什么时候扭了脚但不自知,去中医院挂了骨科(too young too simple),医生却直接让我先查血,结果血尿酸快到600了,至此才知道这就是痛风。医生给我开了一袋子中药(名字忘了),还有一个小布袋子。中药不是吃得,是加热(用微波炉也行,炒锅也行)后装在小布袋子里敷脚踝的。效果很好,每次敷完都能感觉疼痛感等级下降了。四天后基本就没有痛感了。

症状消失不代表不会再发作,血尿酸还超着呢。又小小研究了一下痛风的原理,着重认识了痛风患者不能吃的(基本覆盖了所有好吃的)食物类型,和剩下的可以吃得(没什么选择,基本都是蔬菜,蛋白质来源仅剩蛋奶豆),并认真坚持了近一年基本不吃肉,更是不碰酒。

后面每年体检看到血尿酸下降虽然极有限(个位数),但痛风发作频率下降极大。然后吃喝有所放松,有时贪嘴多吃了肉或喝了酒,痛风还是会偶尔发作给你看。甚至最近的一次发作是在完全没有大吃大喝的时候莫名其妙发作的。在那之前已经有大半年每发作过了。

总的来说,痛风的根源还是自身体质占大多数(约八成), 食物摄入影响占比很低。自身硬才是真的硬,还是好好锻炼身体吧。


腰疼

应该就是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前两年出现,后来消失了。

之前的工作每天很少有坐着的时间,都要一直走来走去,也就没有没有过腰椎的问题。直到现在的工作,近本就是整天坐着面对电脑,这才没几年就把腰椎坐出问题了。还好去医院拍了片子目前还不是很严重,但实际真的疼的时候只有自己知道,那真的是直不起腰来。医生推荐每小时起来走走、吊单杠等方法都试过了,还是有效果的,这已经很久没再发作了。但工作性质不变的话还是要主动改变一下,总是被动应对就太晚了。所以搞了桌面升降桌,每天工作时可以一直站着。这下真的是不再有腰椎问题了,而且还能帮助加速一点点热量消耗,挺好的。


右脚跟腱疼

上一份工作要每天走很多路,基本日均20000步不在话下。也许是这个原因,导致有一段时间右脚跟腱持续疼痛,走每一步都疼的那种,一度怀疑是刘翔同款。

去看医生,结果人家只看了一眼也没坐任何检查,说了句:换一双软底的鞋子。于是二话不说去迪卡侬买了双最入门款的跑鞋当工作鞋。还真有用,后面没多久跟腱疼就消失了,于是一直是基本款跑鞋当工作鞋,而跟腱疼也再没复发过。


右肩疼

很古早了。

第一份工作时期,工作要求每天的很长时候都要右手负重,不断匀速来回摆臂(类似拿着一只很重的大毛笔不断凌空写字)。时间长了就发现睡觉的时候右臂上伸直时没法贴着床放,右肩向后翻转多一点就酸疼的不得了。

后来换了工作,不再需要每天右手负重了,这个右肩痛的问题竟也自己慢慢消失了,到现在也没再复发过。只是右臂向后背向上够时明显不如左臂能够到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