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bygu 发布的文章

参考:
我所见过的梁文锋》,公众号:聪明投资者;
一名程序员眼里中国量化投资的未来》,公众号:橙小巫;
疯狂的幻方:一家隐形AI巨头的大模型之路》公众号:暗涌Waves;
揭秘DeepSeek一个更极致的中国技术理想主义故事》公众号:暗涌Waves;

最近读到几篇文章,有些关于初心的感慨。


绝大多数人认识梁文锋,是从今年初DeepSeek的一鸣惊人,或是之前就知道他是幻方量化基金的创始人,但他最主要的角色其实一直是热爱人工智能的程序员。

求学

梁文锋早年就读的是浙江大学电子工程系人工智能方向,从那时开始他就无比坚信“人工智能一定会改变世界“。

也就是从这颗初心开始,决定了他后面走的每一步。

量化交易

毕业后,他没有像周围人一样去大厂做个程序员,而是躲在成都的廉价出租屋里,不停接受进入诸多场景中尝试的挫败。在2008年最终切入了最复杂场景之一的金融,开始了量化交易之路。这条路不仅能够继续探索热爱的人工智能技术,而且顺便完成了人生第一桶金的积累。

2015年,经历过7年熊市牛市大轮回,以每年超过100%的复合收益率迈入了亿元富豪的队伍。梁文锋认为中国的量化交易将从‘单兵游侠’的时代转向极客汇聚的私募基金时代。他和IT圈的朋友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希望能打造一支世界一流的量化私募团队。他们给自己的公司取名‘幻方科技’。

2019年的8月30日,在中国证券报举办的私募金牛奖颁奖典礼上。梁文锋作为量化投资论坛的第一位演讲嘉宾发言。后来这篇演讲的完整实录被幻方整理成了《一名程序员眼里中国量化投资的未来》。他演讲的最后一句话是:“作为对冲基金,我们的使命是,提高中国二级市场的有效性

2021年,成立仅六年的幻方,抵达千亿规模,并被称为“量化四大天王”之一。

而幻方的主要班底里,很多人是做人工智能的。

同时,幻方还很有先见之明地逐步完成了万张显卡的储备。通常认为,1万枚英伟达A100芯片是做自训大模型的算力门槛。

至此,做大模型必然涉及的钱、人、算力,已初步集齐。

我们现在比较确定的是,既然我们想做这个事,又有这个能力,这个时间点上,我们就是最合适人选之一。
--by: 梁文锋,from:《疯狂的幻方:一家隐形AI巨头的大模型之路》公众号:暗涌Waves;

大模型

2023年7月17日,梁文锋把下场做大模型的新组织从幻方中独立出来,成立了深度求索。他强调深度求索将专注于做真正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他们的目标,不只是复刻ChatGPT,还要去研究和揭秘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更多未知之谜。

以实现AGI为目标,致力于参与到全球创新的AI浪潮里,2024年5月在基于对大模型架构层面的创新中诞生的DeepSeek V2大模型实现了同等性能下推理成本被降到每百万token仅 1块钱,约等于Llama3 70B的七分之一,GPT-4 Turbo的七十分之一,而且发布即开源。一举打破“美国更擅长从0-1的技术创新,而中国更擅长从1-10的应用创新。”的固有成见。

无论API,还是AI,都应该是普惠的、人人可以用得起的东西。
--by: 梁文锋,from:《揭秘DeepSeek一个更极致的中国技术理想主义故事》公众号:暗涌Waves;

截至目前,7家中国大模型创业公司中,它是唯一一家放弃“既要又要”路线,至今专注在研究和技术,未做toC应用的公司,也是唯一一家未全面考虑商业化,坚定选择开源路线甚至都没融过资的公司。


低调的梁文锋至今依旧很少接受采访,每天的工作也基本围绕着“看论文,写代码,参与小组讨论”,完全不像一个老板,更像一个一线研究员。这种简单而专注的态度,一直伴随他坚定地一步步走向自己初心中的最终目标。

用AI改变世界是初心,做量化基金的初心是给研究AI找到的最适合使用场景,顺便一不小心做成了业内前四,千亿规模。DeepSeek更是对于初心追寻的阶段性成果,又一不小心成了AI行业里的鲶鱼,带领全世界大模型企业展开降价,而且成为国家AI战略发展的底座。

即使哪天AGI已经实现,再即使这是经由DeepSeek的努力而率先实现的,我想那时梁文锋也不会志得意满地选择退休去过清闲日子,更不会就此躺平,而是会更加精神抖擞地在AGI的平台上继续立定下一个目标,继续努力用AI改变世界。

Inspired by:
因为你只知道 App》,from:公众号“槽边往事”,by: 和菜头;
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327 期):没有链接的互联网》,from:阮一峰的网络日志,by:阮一峰;
The Web is Undergoing Its Biggest Change Yet》, from: techspot.com, by: Josh Tyler;
The Need To Read》,from: paulgraham.com, by: Paul Graham;

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在生产工具上实现平权,那就是个人电脑。然后人们根本不在意这件事,于是在几十年后,个人电脑作为生产工具重新又变成了程序员群体的特权---
--- by: 霍炬,转述:和菜头;

最近读到和菜头的公众号文章因为你只知道 App,颇有一些感慨。


手机用户

时光飞逝啊,突然才发现现在(2025年)竟有人已经不知道个人电脑、网站是什么了。对于他们来说,手机就是链接网络的最主要、最方便甚至唯一的工具,而他们连接到的也不是真正意义的网络,只是一个个不同功用的App。

且先不说这些App是如何明着暗着收集你的个人信息的(用了就躲不掉的),也不说它里面的内容也只是App背后那家科技巨头自家的私有数据(人家是有所有权的,在你没空读得用户协议里都写明了的),互相之间是基本没有连通的,最主要的是这些科技巨头们正在动手拆除和限制他家数据能链接到外部的所有外部链接,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互联网重大变化中的一项,是信息表面化。因为用户不太可能在平台上贡献深层次的详细内容,所以平台提供的大多是表面信息,能够帮助用户的深层次的内容将难找到。

The Zero Click Internet will limit you to the kind of surface-level information you'd once find in a good set of encyclopedias. And the deeper resources you might have once turned to will no longer exist – except perhaps as fragmented remnants in the mind of an unreliable Large Language Model.
--- The Web is Undergoing Its Biggest Change Yet》, from: techspot.com, by: Josh Tyler;

本来就只能看到一个个大些的信息孤岛,其总量也只是涵盖了整个互联网内容的小部分,其间的大面积互联网海洋还是无法触达的。而未来的纯手机使用者们将仅能看到这些孤岛最表面的一层粉饰而已,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在AI的协助下,这样的信息只会更快速地趋于博眼球、娱乐化、消费化,而沉浸在这类信息中的用户也终会成为信息的纯消费者,而非创造者。


PC用户

除了手机和 App,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个人电脑和网站,还存在着在大屏幕上进行复杂操作的可能,还存在着可以从网页跳转网页,从信息直接跳转到信息源的浏览方式。一直到今天,它都是开放选项,任何人都可以这么去做。
---《因为你只知道 App》,from:公众号“槽边往事”,by: 和菜头;

对于不想成为信息纯消费者的人,或是对于孤岛外面那片广袤的互联网海洋始终怀有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人,亦或是对于想要获取、形成深度思考内容并输出为产品的人,“传统”技术设备-个人电脑显然更有实用性。具体来说主要是电脑的浏览器(好吧手机上的浏览器勉强也算,但性能、功能和使用体验差距很大),以及PC世界更加丰富、强大的软件生态。

常规网站内容

通过搜索引擎或是询问AI,已经可以找到大部分存在于网站上的内容。

  • 外文内容有语言障碍?浏览器的翻译插件(沉浸式翻译)可以瞬间轻松翻译整个网页。
  • 遇到优质内容想要保存?浏览器的各类笔记软件的网页保存插件(Obsidian+Obsidian Web Clipper,印象笔记/飞书...各家笔记软件都有原厂配套插件)可以一键保存在本地或云端。
  • 需要阅读完整的专业学术文章?Zotero+Zotero Connector了解一下。
  • ...

其他类型内容

除了网站,互联网上相当比例的信息还存在于其他一些网页中,常规搜索引擎是找不到或者无法直接搜索内容的。

博客/Blog

互联网上古时代就出现的个人输出内容汇集,主要以文字为载体,后来加入了图片、视频、音频、代码块等其他内容形式,主要为记载、表达博主个人的思考、研究、经验、记录等内容,并且免费分享(直到后来才出现了News Letter订阅制),是自媒体的初步形态。

私以为博客(主要是英文博客)中沉淀了最多的互联网世界深度思考内容,是现代人类思维浓度最高的记录方式。不少博主将自己一段时间内发表的数篇博文稍加整理后即可直接出书。

博客是博主的自有领地,不论是博客本身的网页设计呈现还是博文的内容,都能体现博主自己的专业知识、表达方式、行文习惯、思维框架和世界观,总会有这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将志趣相投的游客变为博客的忠实读者甚至博主的追随者。

所以博客的主流访问方式不是直接打开博客网页,而是RSS订阅。对于一个博客的认同就是通过这种主动精准跟随但被动全面接收的方式体现的,一旦认可就不愿再错过它的任何一篇内容,绝不是偶尔想起来才会去随意翻翻。

播客/Podcast

播客可以认为是博客文字内容以音频形式表达的分支进化形态(单人播客内容),也可以理解为是嘉宾在主播导引、配合下的思考输出或思维碰撞(多人博客内容)。

播客具有博客所有上述特点,也可以用RSS订阅来追随。最大的区别是,如果你想在内容中找到的特定字词语句相关的部分,在博客中可以快速浏览查找或者干脆直接Ctrl+F搜索,但在播客中也许只能老老实实全部听完内容后才能找到(当然现在也出现了播客语音内容转文字的应用,亦或是主播主动提供Transcript)。

播客与博客的另一个不同点是,在手机用户那里,播客有专业的App可以收听,但博客没有对应的专业App。即便是使用RSS客户端来订阅博客,也只能读到博文内容,而无法感受到一些博主精心设计制作的博客页面效果,而这却是博主表达自己的另一半产品,有时比内容更有说服力。


自己

对于我自己当然是更倾向于使用PC链接互联网,而博客更是帮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接触博客源于一次小小的对RSS好奇的起心动念。

两年前的某天,手持新笔记本刷B站的我心中突然升起一个想法,想要试试之前一直听说却没接触过的RSS阅读。于是从RSS客户端开始折腾,但这东西现在真的江河日下,试了多款能搜索到的新老知名RSS客户端,要么收不到推送,要么不翻墙没法用,要么界面奇葩阅读体验低,要么订阅的文章不能在客户端文件目录中一篇篇单独保存不方便查找和管理,总之一个入眼的都没有。

之后偶尔翻Obsidian论坛,发现有位aoout大神手搓了obsidian-rss-copyist这款插件,能将订阅的RSS文章作为笔记直接收录到Obsidian库中,对我来说一举双得,既解决了阅读问题,又解决了保存问题。

RSS工具有了,那么订阅哪些源呢?又一轮搜索中文RSS源推荐文章,一个个试过,发现了好几个有视野有思考有技术的优质博主,如阮一峰CatCoding两位。阮大真是大佬带我看世界,从他这里又链接到了更多的高质量英文博客,IT技术文章我看不懂,但是各位博主对阅读、生活、创业、热点事件等的思考我是能看到功力的,受益良多。而猫大是个踏踏实实的IT男,他的技术文章我一样还是看不懂,但在他的博客里分享了非常多自己在写作、学习、工作、生活方面的记录和思考沉淀,能感受到他写的每个字都是深思熟虑后的产出,了无写作技巧痕迹却又在朴实文字中处处体现出真知灼见,让人自然而然地一口气读完每篇文章。更惊人的是Paul Graham 博客中那篇The Need To Read下面附上的中文翻译链接就直接通向了猫大这里

而这篇文章也在我心中种下了一个种子:我也想试试写作,那更需要先阅读优质内容。什么是优质内容?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但首先可以肯定不在手机用户的那些信息孤岛上,在读了那么多不同的博客文章之后,自己还是有分辩的感觉的,毕竟细糠的味道还是尝过了的。比如猫大这里直接就有他自己总结的好几篇写作经验之谈,非常客观诚恳。

再加上其他好几位博主分享的自己为什么要坚持写博客的心得体会,总会殊途同归地提起一个共通点:为了更好地总结自己的思考。而这有让我心中升起了又一个念头:我也要写博客。这也促成了这个博客的诞生,这篇文章也是这一个个念头之后的产物。


总结

所以,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中,在PC硬件技术和软件生态的加持下,自己一开始只是起心动念产生了一个小小的念头,碰巧使用了正确的工具和方法,就能让自己从之前毫无优质信息来源的状态发展到目前可以轻松触及到海量优质内容,并且顺手开始了自己的博客征程。

两年之前的那天是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今天这些进展的。若回到当时,而自己没有冒出这个念头,亦或是念头之后没有一步步实际行动,那么自己现在应该还是在每天刷手机而已。对比一下这两个平行宇宙中的自己,差别会宛若云泥,细思恐极。

总结一下自己身上遇到过得各种莫名其妙来了又去的疼痛。

牙疼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它不是绝对的难忍剧痛,而是一种长期持续的高度疼痛,让人不得不一直花费大部分精力从精神上对抗它,那就无法集中精力做其他事情了。

然而这一次遇到的还不是真正的牙痛。

两周前开始的。一开始是左侧下牙倒数第二第三颗后槽牙的位置遇到过热、过冷的水或食物时会即刻引发强烈的牙疼感,山崩一般一下子拍下来,还连带着太阳穴、头皮,甚至整个左半边脸都跟着一起疼,很难忍,大约持续10分钟才会渐渐弱下去。但不会消失,会在一个中低位疼痛上一直保持着。让人没法忽视它的存在,需要集中精力做的事情都会被它击退,即使转移注意力也效果不明显。吃了甲硝唑也没任何好转。

疼到第三天终于忍不住去了医院。老医生检查半天,用手里的小钩子在嘴里到处敲和钩,可刚好那一段时间牙疼就完全躲了起来,一点迹象也不表露。老医生也说,你这牙看不出一点问题,找不到牙疼会产生的可能。又拍了X光片,可还是都好好的,找不到哪里有病坏。最后只好在病例上写:继续观察。

更无奈的是,刚从医院出来,牙疼就毫无因由地袭来了,而且位置还转移了,之前是下牙,现在可好,改成正对面上牙了。这也更加印证了不是牙齿的原因带来的牙疼,我不可能几天内下面牙坏完上面牙坏吧?

原因找不到,无法对症医治,那只好先强忍着。甲硝唑没什么效果也得一直吃着。太座高见:你就是上火了。可我又找不到其他上火的任何症状,怎么也不觉得像。本来就像这么扛着算了,可好巧不巧看到一篇科普文章(绝对可信来源),说若有心源性猝死前30天,在运动或做家务之后,会有莫名的牙疼,一会又消失不见,怎么搞也不会疼。这和我的牙疼颇为相像啊。吓得又赶紧去医院挂了心血管科好一通检查,还好没有什么明显异常。

排除了猝死风险后,这个牙疼也终于似乎有一点点减弱了。其实也不算减弱,只是冷热水的触发条件宽容度变窄了,不那么容易出现了。而且又发现这个牙疼发作的时候,用牙刷把黑人牙膏(薄荷)抹上去有奇效,瞬间就把牙疼压下去了,而且能压到疼痛感归零,比什么止疼药都好使。并且还发现口腔内确实有溃疡痕迹,看来这一通牙疼真有可能的是某种上火带来的。

不知道这个牙疼和正在进行的16小时轻断食有没有什么关联?是不是消耗了陈年老脂肪后,释放出了其中存储的某种古早物质,导致现在的身体一下子不适应了?


脚踝疼

嗯,其实就是发作的痛风。

以前不认识什么叫痛风,只当是脚踝疼(只是集中在左脚脚踝发作),忍一忍就过去了。直到三年前一次发作疼得无法行走,以为是什么时候扭了脚但不自知,去中医院挂了骨科(too young too simple),医生却直接让我先查血,结果血尿酸快到600了,至此才知道这就是痛风。医生给我开了一袋子中药(名字忘了),还有一个小布袋子。中药不是吃得,是加热(用微波炉也行,炒锅也行)后装在小布袋子里敷脚踝的。效果很好,每次敷完都能感觉疼痛感等级下降了。四天后基本就没有痛感了。

症状消失不代表不会再发作,血尿酸还超着呢。又小小研究了一下痛风的原理,着重认识了痛风患者不能吃的(基本覆盖了所有好吃的)食物类型,和剩下的可以吃得(没什么选择,基本都是蔬菜,蛋白质来源仅剩蛋奶豆),并认真坚持了近一年基本不吃肉,更是不碰酒。

后面每年体检看到血尿酸下降虽然极有限(个位数),但痛风发作频率下降极大。然后吃喝有所放松,有时贪嘴多吃了肉或喝了酒,痛风还是会偶尔发作给你看。甚至最近的一次发作是在完全没有大吃大喝的时候莫名其妙发作的。在那之前已经有大半年每发作过了。

总的来说,痛风的根源还是自身体质占大多数(约八成), 食物摄入影响占比很低。自身硬才是真的硬,还是好好锻炼身体吧。


腰疼

应该就是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前两年出现,后来消失了。

之前的工作每天很少有坐着的时间,都要一直走来走去,也就没有没有过腰椎的问题。直到现在的工作,近本就是整天坐着面对电脑,这才没几年就把腰椎坐出问题了。还好去医院拍了片子目前还不是很严重,但实际真的疼的时候只有自己知道,那真的是直不起腰来。医生推荐每小时起来走走、吊单杠等方法都试过了,还是有效果的,这已经很久没再发作了。但工作性质不变的话还是要主动改变一下,总是被动应对就太晚了。所以搞了桌面升降桌,每天工作时可以一直站着。这下真的是不再有腰椎问题了,而且还能帮助加速一点点热量消耗,挺好的。


右脚跟腱疼

上一份工作要每天走很多路,基本日均20000步不在话下。也许是这个原因,导致有一段时间右脚跟腱持续疼痛,走每一步都疼的那种,一度怀疑是刘翔同款。

去看医生,结果人家只看了一眼也没坐任何检查,说了句:换一双软底的鞋子。于是二话不说去迪卡侬买了双最入门款的跑鞋当工作鞋。还真有用,后面没多久跟腱疼就消失了,于是一直是基本款跑鞋当工作鞋,而跟腱疼也再没复发过。


右肩疼

很古早了。

第一份工作时期,工作要求每天的很长时候都要右手负重,不断匀速来回摆臂(类似拿着一只很重的大毛笔不断凌空写字)。时间长了就发现睡觉的时候右臂上伸直时没法贴着床放,右肩向后翻转多一点就酸疼的不得了。

后来换了工作,不再需要每天右手负重了,这个右肩痛的问题竟也自己慢慢消失了,到现在也没再复发过。只是右臂向后背向上够时明显不如左臂能够到的高。

References:

  1. 你是你吃出来的》,夏萌,ISBN: 9787539060453;
  2. 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 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
  3. 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2024 年版)释义》,国家卫生健康委;
  4. Timeframe of 8-hour restricted eating irrelevant to weight loss》, NIH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5. Effects of early, late and self-selected time-restricted eating on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in participan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_Nature Medicine_. 2025. Epub Jan. 7. doi: 10.1038/s41591-024-03375-y;
  6.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Why We Sleep: Unlocking the Power of Sleep and Dreams)》,作者: [英] 马修·沃克

体重过重,或者说高度疑似肥胖,这个问题自己该管管了。


动因 (Motive)

每年体检报告

每年体检报告中历历在目的各项超标或预警项,包括但不限于:

  • BMI超标, 28.5(2024.11), 26.6(2022.11), 已经进入“肥胖”标准范围;
  • 腰围:100cm;表明脂肪在腹部过多积累,增加患心血管及内分泌等慢性病风险;
  • 脂肪肝并血脂高(甘油三酯,即脂肪);
  • 肝功能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高;
  • 肾功能异常-尿酸高(痛风),有囊肿;
  • 甲状腺回声欠佳;
  • 肺部有结节(连续三年未见明显增大);
  • 窦性心动过缓;

感觉就剩下肠胃功能无异常了,所以才这么容易吃出这么多其他问题。

潜在健康风险

Visceral body fat is associated with cardiometabolic diseases such as heart attack, stroke, diabetes, and insulin resistance.(内脏脂肪与心脏病、中风、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等心脏代谢疾病有关。)
--《Timeframe of 8-hour restricted eating irrelevant to weight loss》, NIH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部分癌 症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2024 年版)释义》,国家卫生健康委;

真的不想突然哪天小手一抖,满汤匙钻石撒光了,后面的小格子们都用不上了。

实际身体感受

明显感觉到:

  • 体力差,尤其是耐力差,跑动时最明显;
  • 时常精神不好,易疲劳;
  • 痛风发作;

外表

明显能看到:

  • 腰粗;
  • 肚大;
  • 双下巴;
  • 黑眼圈;

没有一点好处的状态为什么不去改变它呢?
就从现在开始。


方法 (Solution)

生活方式干预。

管住嘴

吃什么

保证膳食多样。

各类食物选择举例。
注:当儿童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应该尽量选择“优选食物”。当儿童体重 属于消瘦范围,可适度增加“限量食物”。当儿童体重处于超重和肥胖时, 严控“限量食物”和“不宜食物”,同时减少总能量的 1/3~1/2,增加蔬菜 类食物,改进烹调方式。
--《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 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
分类优选食物限量食物不宜食物
谷薯类蒸煮烹饪、粗细搭 配的杂米饭、红薯 饭、杂粮面、意面 等精白米面类制品,如白米 饭、白面条、白馒头、白 面包、粉丝、年糕等深加工糯米制品,如酒酿 圆子、五花肉粽子等;高 油烹饪类主食,如油条、 烧饼、炸薯条等;富含添 加糖、奶油、黄油的点心 零食,如奶油蛋糕、黄油 面包、奶油爆米花等
蔬菜类非淀粉类蔬菜,如 叶类、花类、瓜茄 类、果实类等部分根茎类蔬菜、淀粉类 蔬菜,如土豆、芋艿、山 药等高糖高油烹饪的蔬菜,如 炸藕夹、油焖茄子等
水果类绝大部分水果,如 浆果类、核果类、 瓜果类等冬枣、山楂;部分热带水 果,如香蕉、榴莲等各类高糖分的罐头水果 和果汁
畜禽类畜类脂肪含量低 的部位和制品,如 里脊、腱子肉、血 制品等;少脂禽 类,如胸脯肉、去 皮腿肉、血制品和 鸡鸭胗等畜类脂肪相对高的部位, 如排骨、肩部肉、舌等; 带皮禽类;较多油脂、精 制糖、盐等烹饪的畜禽类 菜肴畜类脂肪含量高的部位, 如肥肉、五花肉、蹄髈、 脑花等;富含油脂的内 脏,如大肠、鹅肝等;油 炸、红烧等高油高盐高糖 烹饪的畜禽
水产类绝大部分清蒸和 水煮河鲜和海鲜较多油脂、精制糖、盐等 烹饪的水产类菜肴,如煎 带鱼、糖醋鱼等蟹黄、蟹膏等富含脂肪和 胆固醇的河海鲜部位;油 炸、红烧等高油高盐高糖 等烹饪的水产
豆类大豆和杂豆制品, 如豆腐、无糖豆 浆、低盐豆腐干、 低糖豆沙等添加糖和脂肪含量相对高 的豆制品,如腐竹、素鸡、 豆沙馅等高糖高油高盐加工的豆 制品,如兰花豆、油豆腐、 油面筋、咸豆腐等
蛋乳类原味乳制品,如纯 奶、无糖酸奶、低 盐奶酪等,蒸煮加 工的蛋类含有少量调味添加的乳制 品和蛋类制品,如含糖酸 奶、咸奶酪、少油煎蛋等含有大量添加糖、油脂加 工的乳制品和蛋类制品, 如复原乳、果味酸奶、炒 蛋等
坚果类无添加糖和盐的 原味坚果少量盐调味的坚果大量盐、奶油、糖等调味 的坚果制品
调味品类各种植物油、醋、 低钠盐、天然植物 香辛料等含大量盐的调味品,如豆 瓣酱、黄酱、酱油等;含 大量添加糖或淀粉的调味 品,如果酱、甜面酱、蜂 蜜等;高饱和脂肪酸的调 味品,如黄油、猪油等盐、食糖、糖果;含大量 反式脂肪酸的调味品,如 人造奶油、起酥油等

我猜,我也需要严控“限量食物”和“不宜食物”,减量,多选择蔬菜水果。

吃多少

七大营养素:
•碳水化合物(又称为糖类,包括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淀粉等)
•蛋白质(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脂类(分为脂肪和类脂,脂肪又叫甘油三酯,分为必需脂肪酸和非 必需脂肪酸;类脂包括磷脂、胆固醇、胆固醇脂、糖脂)
•维生素(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矿物质(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膳食纤维(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
•水
碳水化 合物、蛋白质和脂类,被称为“产能营养素”。 碳水化合物每克产生4千卡能量,蛋白质每克产生4千卡能量,脂类每 克产生9千卡能量。1克酒精产生7千卡能量。
--《你是你吃出来的》,夏萌,ISBN: 9787539060453;

第一步:要知道他的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因此这位男士的标准体重是 175-105=70(千克)。
第二步:他是个轻体力劳动者,而且不是大胖子,也不是很瘦的人, 因此每日每千克体重所需能量为30千卡,这位男士每日所需总能量为 70×30=2100(千卡)。
第三步:计算三大能量比例。
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5%:2100×55%=1155(千卡),每克碳水化 合物产生4千卡能量,此人每日应该摄入碳水化合物为1155÷4= 288.75(克)。算出288.75克的碳水化合物后,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一 个技巧可以用,就是将这些碳水化合物一分为二,一半是粗粮和谷 薯,另一半是米面。如果是体力劳动者或者比较瘦的人,还有胃肠功 能差的人,我会把细粮的比例加大;如果是肥胖者或者运动量很少的 人,我会把粗粮的比例加大。
蛋白质占总能量的15%:2100×15%=315(千卡),每克蛋白质产生4 千卡能量,所需蛋白质315÷4=78.75(克)。其中动植物蛋白质应该 各占一半,即各39.375克。一个中等大小鸡蛋差不多含有6克蛋白质, 200毫升牛奶含有6克蛋白质,瘦肉(四条腿或两条腿的动物)以及鱼 类基本上含有17%~20%的蛋白质,即每100克肉含有17~20克蛋白质。 所以此人应该每天吃1个鸡蛋、300毫升牛奶和约150克肉类或鱼类(相 当于3两)。实际操作时必须注意,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能打折扣,鼓励 尽量多一些,但不要超过20%。
脂类占总能量的30%:2100×30%=630(千卡),每克脂类产生9千卡 能量,因此需要630÷9=70(克)。其中植物油占一半,为每天35 克。动物油在吃鸡蛋、肉类食物和喝牛奶时可以获得,为35克。如果 一个人吃得很素,动物油来源少,那么他的植物油必须增加。脂类的 摄入在保证数量的同时还要注重比例,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 肪酸要更多一些,因此鱼、虾和海藻要多吃一些。
如果平时消耗能量很大,比如送快递的快递员、下地的农民,即使身 高、体重不变,但因为能量消耗大大增加了,所以每种营养素的摄入 都要相应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年龄大的人一般能量消耗少,要相应减少饮食的总能量,但是三大能 量比例不要变。
--《你是你吃出来的》,夏萌,ISBN: 9787539060453;

按照我的体重80kg计算:

  • 标准体重应该是:171-105=66kg;(难度高,高中以后就没低过70kg)
  • 轻体力劳动者,每日所需总能量为:66x30=1980(千卡),考虑到现在要减重,再打个八折吧,1980x80%=1584(千卡);
  • 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5%:1584x55%=871.2(千卡),每克碳水化 合物产生4千卡能量,我每日应该摄入碳水化合物为871.2÷4= 217.8(克),也就是四两最多冒头。不吃米面了,全留给粗粮和谷薯吧。
  • 蛋白质总能量的15%:1584x15%=237.6(千卡),每克蛋白质产生4 千卡能量,所需蛋白质237.6÷4=59.4(克),也就是一两多一丢丢。这个真的是很难控制,要多加留意,稍一不留神就吃多了。
  • 脂类占总能量的30%:1584x30%=475.2(千卡),每克脂类产生9千卡能量,因此需要475.2÷9=52.8(克),一样也是一两多一丢丢。这个注意避免油炸、油多的食物应该就能达到。尽量多选择鱼、虾和海藻。

差不多就是每天的摄入要控制在四两碳水,一两蛋白质,一两脂肪的水平。
作为参考,一颗中等大小的鸡蛋约重60克,即1.2两。

怎么吃

轻断食:

  • 隔日断食;(不容易坚持)
  • 每天的进食严格控制在从早餐开始的8小时以内,其余的16小时禁食;(感觉更合理,更容易执行);
  • 8小时内尽可能分少量多次进食;
  • 每周回顾,第一周期一个月,第二周期三个月总结效果;

The results showed all three time-restricted eating groups achieved more weight loss — averages of 5.3 pounds, 6.4 pounds, and 6.8 pounds, respectively —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among the morning, afternoon, and self-selected time-restricted eating groups and the Mediterranean diet control in reducing visceral body fat. However, the morning group demonstrated a greater reduction in subcutaneous body fat and improve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markers, such as lower fasting glucose level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研究结果显示,三组受时间限制的饮食组比对照组减掉了更多的体重 (平均分别为 5.3 磅、6.4 磅和 6.8 磅)。上午、下午和自我选择时间限制饮食组与地中海饮食控制组在减少内脏脂肪方面没有差异。然而,与对照组相比,早晨组皮下脂肪的减少和心脏代谢健康指标的改善,例如空腹血糖水平的降低。)
--《Timeframe of 8-hour restricted eating irrelevant to weight loss》, NIH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人饿的时候,碳水化合物先被用光,之后才是皮下脂肪和蛋白质。 一般来讲,人在饥饿时,以脂肪分解为主,占80%左右,蛋白质的分解 约占20%,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比例约为4∶1。
--《你是你吃出来的》,夏萌,ISBN: 9787539060453;

迈开退

要多运动,但要注意频次和强度:

  • 每周一足球,基本能做到100%出勤;(有氧运动,高强度)
  • 周一至周四傍晚15km骑行,不下雨不刮大风不降温基本都能执行;(有氧运动,中等强度)
  • 每天早晨的10min晨练,要增加至30min/天,逐渐增加至60min/天;(抗阻运动,低强度)
  • 踢球、骑行、肌群练习后的拉伸,不要遗漏;(柔韧性练习)

休息好

睡眠

别熬夜,划不来:

  • 睡眠时间:22:00,最晚不超过23:00;
  • 睡眠时长:7小时,至少6小时;
要使大脑和身体健康恢复到最佳状态,我们唯一能做的也是最有效的事,就是睡觉,它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 最佳对抗死亡方法。
--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Why We Sleep: Unlocking the Power of Sleep and Dreams)》,作者: [英] 马修·沃克

目标 (Target)

短期

  • 去掉双下巴;
  • 去掉腰部脂肪,减小腰围;

中期

  • 体重控制在75kg以内;
  • BMI不进入“肥胖”分类,低于“过重”分类;

长期

  • 消除皮下脂肪、内脏脂肪;
  • 适当增加肌肉;
  • 远离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疾病风险;

开始 (Kickoff)

已经从2025-03-31 周一开始执行,坚持。
拭目以待。

Inspired by:
The Tail End
Your Life in Weeks
-- from "Wait But Why" by Tim Urban

How Many Left?

试想一下:从此刻算起,我的人生旅途还有多长?

这是读完这两篇博文之后自己脑中的第一反应。

直观反应应该是估摸一下目前的人类平均寿命和自己当年的年龄,不考虑其他突发情况,按年算怎么也还有个几十年吧,不急。

要是按月算,那就更多了。2016左右网上流行的“A4纸人生”(看时间貌似就是从引用的这两篇博文起始的)就是把人的平均年龄按照90年计,换算成月共有1080个月,按照12x90个格子全部画在一张A4纸上,那这张纸大概就是你的全部人生时间。从出生开始算,每过一个月涂掉一个格子的话,那到现在已经涂掉多少了?还剩多少了?

这么一画是不是感觉自己的人生时间账户余额比例更清晰了?人的大脑对数字的具体意义的想象很孱弱,但若是转换成图表,则更会有个具象化的理解,更容易比较大小,看出比例高低(这也是社畜都爱用PPT的原因)。

但是把人生时间按照年亦或是月的颗粒度来划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太粗,跨度太大,对于每一个格子的流失还是不会有更真切的体会。而假如真的要按日来计算,不是画不下,但在一张A4纸上密密麻麻画上32877个小小的格子或是圆点,无论当前已标记到底几个,反正第一感受还是余额充足的,不用太在意。

周是个不错的选择,颗粒度不会过粗或过细,而且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基础周期都是按周来计,大家早已习惯每周一(或周日)是一个新的起始。那么在一张A4纸上按照52x90个格子来画出来的,就是一个多大多数人来说每个格子都有比较清晰的时间边界感和记忆的最小单位。

American Life in Weeks

上图来自原文,是一个典型美国人一生的周计时间。其实全世界绝大多数人生阶段分布也都如此。

估摸一下自己现在正在那个格子上?本周自己经历了哪些事?已规划了哪些事要去完成?下周呢?下下周呢?后面的每一个格子都有已计划了吗?这些格子我都能用得上吗?

Famous Deaths in Weeks

看看上图这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都没能把这些小格子填到最后部分。

那我呢?

How To Do?

由此再展开去想一下,自己有很多事是想要在余下的这些格子里完成的:

  • 在得到App和电脑里收集的想读而未读的书单(很多大部头,还在持续增加中,都是人类思想精华啊);
  • 收集的博客文章(已经好几千篇了,持续增加中);
  • 在Steam中已购买的那些经典CRPG(每一个的游戏剧情都不短,本来是想留给退休后填充时间的,现在算算不提前启动可能完不成);
  • 欠账多年的剧集、电影、动画、纪录片(list很长,也在持续增加中);
  • 世界那么大,还没怎么看;
  • ...

随便列一列就已经这么多,之前已过去的时间不说了,余下的每个格子都必须精打细算地用才行。

按照目前的说法,基于当前的医疗、营养、科技、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提,我们这一代人大概率平均寿命会到100岁,那换算成周一共也就约5200个。按照原文描述,假如每个周都是一个直径约2mm,重量约0.05克拉的钻石,那这5200颗钻石也就刚好装满一个普通汤匙。

Spoonful of Diamonds

我的汤匙里还有多少颗钻石?

鉴于还有那么多想要完成的事情,余下的每一周不就像是一颗颗钻石一样宝贵吗?可不能再无知无觉地让它从指缝中溜走了。

面对这个人人都有的问题,有两个方向的做法:

  1. 像我等普通民众最多只能尽力去想办法,让自己剩下的那每一个格子尽量都被使用到。锻炼身体,健康饮食,充分睡眠,心情舒畅,尽量避免哪天小手一抖汤匙一撒;
  2. 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一些有资源有能力有意愿的顶层人士或组织一直在探索如何让自己余下的格子变得更多,远的有秦始皇、汉武帝的寻仙访药,近的有Peter Thiel的冷冻人体和Bryan Johnson的亲子换血等等颇不靠谱的探索;

这些方法真的会有多大的效果?因人而异。

但任何人都能立刻做到的就是,从这一刻起,认真仔细地过好每一周,让自己账户里剩下的每个格子不白花。

.05 Carat Diamond